其实虎杖苔怎么弄好吃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干燥综合征眼睛干怎么办,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虎杖苔怎么弄好吃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小儿肺炎刚好又感冒咳嗽怎么办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肺炎喘嗽”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为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痰鸣,气急,鼻扇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摇身撷肚,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肺炎。
清代之前关于小儿肺炎喘嗽的症状描述多散在于肺胀、马脾风各章节中。如《小儿药证直诀·肺盛复有风冷》说:“胸满短气,气急咳嗽上气。”《幼科全书》云:“胸高气促肺家炎。”症状与病名皆具备。《全幼心鉴》载有“马脾风”候,症状描述详尽,治疗方法迄今仍有临床价值。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麻科活人全书·气急发喘鼻扇胸高》,其在叙述麻疹合并肺炎症状时,若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扇”称为“肺炎喘嗽”,并指出其病机为“多缘肺热不清所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因主要责之于客邪侵肺。引起肺炎喘嗽的外邪主要为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外袭而为病,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热最为常见。
2.内因责之于小儿正气虚损。又分为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易为外邪所中。
二、病机
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肺炎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肺气闭塞,湿热与痰热是其主要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作为致病因素,加重病情。若正气不足,而致邪毒内陷,更可出现各种危急的证候,或致病情缠绵不愈。
1.基本病机肺气郁闭。
2.常证病机
(1)风邪闭肺小儿感受风邪,从皮毛而受,内归于肺。风邪束肺,郁而化热,火热炎肺,肺失宣肃,因而出现发热、咳嗽、气喘、鼻扇等症状。
(2)毒热闭肺外感风邪有夹寒夹热不同,故可产生风寒或风温的症状,其中以风温最为常见。由于小儿“体禀少阳”的特点,阳气偏亢,极易化热化火,导致毒热炽盛,熏灼于肺,肺热炎炎,宣肃失司,则壮热烦渴,咳喘气促。
(3)湿热闭肺外邪束肺,上源不利,则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水湿停肺,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或脾虚于内,水湿内停,郁而化热,形成湿热,上侵于肺;或外感湿热,侵犯上焦。湿热闭阻肺络,肺气闭塞,宣肃失司,故咳喘不已。
(4)痰热闭肺外邪犯肺,肺气闭郁,郁而化热,炼液生痰,形成痰热;或脾虚生痰,郁而化热,形成痰热,上贮于肺,阻塞肺络,肺气郁闭则壮热,咳喘,喉中痰声辘辘。
(5)心阳虚衰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行营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肺气闭塞,则血流不畅,脉道壅滞,故严重病例常有颜面苍白,口唇、指甲、舌质发紫等气滞血瘀之证。如果正不胜邪,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导致心阳不振之变。而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血脉不得温运,又会加重血瘀和肺气闭塞,往往造成病理上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阳气暴脱。
(6)正虚邪恋如果治疗恰当,调护适宜,病邪渐退,正气虚弱。若肺脾之气受损明显,常致肺脾气虚证。若因高热伤阴,则形成阴虚肺热证。
【临床表现】
小儿肺炎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儿,发病多急剧,临床症状不一。典型的小儿肺炎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扇为主要特征;轻症肺炎可只有低热、咳嗽,而无气促、鼻扇等症状;重症肺炎临床上除见有典型肺炎的特征外,还可见呼吸困难,两胁扇动,口唇、爪甲青紫等。患有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等体弱患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低于正常。变证则见脉搏疾数,肝脏增大,抽搐昏迷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
4.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常伴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5.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6.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有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
(2)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鉴别,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鉴别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肺部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定的干湿啰音。婴幼儿全身症状重,因气管狭窄,易致呼吸困难,有时与肺炎不易区分,应按肺炎处理。
2.肺结核婴幼儿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及X线影像学改变与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但肺部啰音常不明显。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X线胸片及抗生素治疗后的反应等加以鉴别。
3.支气管异物吸入异物可致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导致肺气肿或肺不张,易继发感染,引起肺部炎症。但根据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以及胸部X线检查可予以鉴别,必要时可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1)感受风寒感邪之初多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喷嚏、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红等症状。
(2)感受风热多伴有发热、喷嚏、流浊涕、咽红、口渴、舌红、脉浮数等。
2.审痰重、热重
(1)痰重喉间痰鸣,呼吸喘急,甚则胸高满闷,呼吸困难,苔多厚腻,属痰重。
(2)热重高热羁留,呼吸气粗,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而糙,或干糙无津,属热重。
3.辨别常证、变证
(1)常证病位在肺,证候有轻重之别。轻证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者,为毒热闭肺、痰热闭肺的重证。
(2)变证若正虚邪盛,可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之变证,为病邪猖獗,正气不足的危重证候。
二、治疗原则
1.基本治则开闭清肺。
2.具体治法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病久气阴耗伤者,治以补气养阴,助正达邪;出现变证者,观其脉证,随证施治。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寒闭肺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作,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此为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之证。多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证,也常有痰涎稀白,口不渴,舌不红的特征。多见于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为肺炎喘嗽的初期或属轻证,此期一般多比较短暂。
治法:辛温开闭,祛饮化痰。
方剂:华盖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解:常用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桔梗、白前宣肺止咳;苏子、陈皮化痰平喘。
加减:恶寒,身痛重者加桂枝、白芷温散表寒;痰多,苔白腻者加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如寒邪外束,内有郁热,症见呛咳痰白、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宜用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2.风热闭肺
证候表现: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部红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证可见高热烦躁,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扇,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大。
证候分析:此为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证候,临床较为常见,表邪未解,肺经有热,轻者见发热咳嗽,重者邪闭肺络则见气急,鼻扇,涕泪俱无。
治法:祛邪开闭,清肺化痰。
方剂:银翘散
(《温病条辨》)合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加减。
方解:银翘散用于发热咳嗽,气急、鼻扇不甚明显者,具有辛凉解表之功效。麻杏石甘汤适用于风热闭肺证,症见壮热,咳剧,气急,鼻扇,具有清肺化痰之功效。常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宣肺清热;金银花、连翘、薄荷解表清热;桑叶、桔梗、前胡宣肺止咳。
加减: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化痰热;热重者,加黄芩、栀子、鱼腥草清肺泄热;夹有积滞者,加莱菔子、大腹皮、全瓜蒌化痰通腑。
3.毒热闭肺
证候表现: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扇,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邪势炽盛,毒热内闭肺气,常为痰热闭肺证发展而成。热炽肺气郁闭而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毒热耗灼阴津故见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毒热闭肺证病情重笃,容易发生变证,因邪热化火内陷或正虚心阳不支,迅速转为邪陷厥阴、心阳虚衰之危证。
治法:清热解毒,开闭清肺。
方剂:三黄石膏汤
(《外台秘要》)加减。
方解:常用炙麻黄、淡豆豉宣肺开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生石膏大清肺热。
加减: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釜底抽薪;热毒重加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口燥鼻干,涕泪俱无,加生地、玄参、麦冬润肺生津;咳重加前胡、款冬花宣肺止咳;烦躁不宁加白芍、钩藤清心宁神。
4.湿热闭肺
证候表现:汗出热不退,午后益甚,口渴不欲饮,咳喘气促,鼻翼扇动,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熏灼于肺,肺气闭郁,宣肃失司,而发为咳喘。湿热内盛,则精神倦怠乏力,面色晦暗无华,口周青灰,汗出热不退,午后益甚,口渴不欲饮。
治法:清热化湿,开闭清肺。
方剂:五虎汤
(《医宗金鉴》)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加减。
方解:五虎汤治疗马脾风之暴喘,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定喘。两方合用共奏清热化湿,泻肺定喘之功。
加减:热重者加寒水石、栀子、黄芩;湿重加薏苡仁、滑石、淡竹叶清利湿热。
5.痰热闭肺
证候表现:发病较急,气喘,鼻扇,喉间痰鸣,声如拽锯,发热,烦躁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发绀,两胁扇动,摇身撷肚,舌淡嫩或带紫色,苔白腻而厚,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闭肺,痰重于热,肺气不降,痰随气升,故气急,痰鸣,甚则呼吸困难。此证多见于虚胖体弱的婴儿,平素容易自汗盗汗,肺脾不足,生湿酿痰,复因外邪引动伏痰,闭滞肺络所致。
治法:清热涤痰,开闭清肺。
方剂:苏葶丸合五虎汤
(《医宗金鉴》)加减。
方解:方中苏葶丸涤痰定喘;五虎汤清肺定喘。两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涤痰定喘之效。
加减: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甚者加黄芩清肺;便秘,腹胀者加生大黄、芒硝,或用牛黄夺命散通腑涤痰,刘老谓之“上病下取”;发绀者加当归、红花、赤芍活血化瘀。
6.阴虚肺热
证候表现:病程较长,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肺炎喘嗽后期,因久热久咳,耗伤肺阴,余邪留恋不去,故低热,盗汗,口唇樱红,脉细数。肺阴亏损,则干咳无痰,舌干红。
治法:养阴润燥,开闭清肺。
方剂: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加减。
方解: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清肺;桑白皮、炙款冬花肃肺润燥止咳;扁豆、甘草益气和胃。
加减:余邪留恋,低热起伏者,加知母、黄芩、青蒿、鳖甲、地骨皮清虚热;久咳者,加百部、百合、诃子、枇杷叶敛肺止咳;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7.肺脾气虚
证候表现: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软。
证候分析:平素脾胃不健,病程中肺气耗伤太过,正虚未复,余邪留恋,故发热起伏不定。肺气虚弱,营卫失和,卫表失固,故动则汗出。脾运不健,痰湿内生,则食少便溏,喉中痰鸣。气血生化乏源,故面色无华,肢体困乏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开闭清肺。
方剂: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加减。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五味子收敛肺气。
加减:咳嗽不止者,加紫菀、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低热起伏,营卫不和者,加桂枝、龙骨、牡蛎、白芍调和营卫,扶正护阳;动则汗出者,加黄芪益气固表;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健胃助运;久泻不止者,加扁豆、山药、煨木香、煨诃子健脾止泻。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表现: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急速。
证候分析:心阳虚衰常继发于痰热闭肺证。因肺气严重痹阻,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滞,故发绀,舌淡紫。肝主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心阳不能运行输布全身,故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则烦躁不宁。
治法:救逆固脱,开闭清肺。
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
(验方)加减。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汗;白芍、甘草和营护阴。
加减:气阴两竭者,加生脉散益气养阴;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者,加当归、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兼痰热实证,必须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2.邪陷厥阴
证候表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炽盛,内陷厥阴,入心则神明失守,可见昏迷,谵妄;入肝则引动肝风,可见抽风痉厥。
治法:息风开窍,开闭清肺。
方剂:羚角钩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合牛黄清心丸
(《痘疹世医心法》)加减。
方解: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竹茹、贝母清热化痰;茯神安神定志,白芍、甘草、生地滋阴柔肝,缓急止痉。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
加减:昏迷痰多者,加郁金、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开窍;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醒脑静
(静脉滴注)清热开窍。
四、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用于热邪犯肺,咳嗽痰多。每次10~20mL,每日2~3次。
(2)儿童清肺口服液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小儿肺经痰热,咳嗽气促,痰多黏稠。每次5~10mL,每日2~3次。
2.外治法
(1)拔罐疗法取穴肩胛双侧下部,拔火罐。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3~5日为1疗程。用于肺炎后期湿性啰音久不消失者。
(2)贴敷疗法
①双柏散:大黄、黄柏、泽兰、侧柏、薄荷各等份,茶水调药末,外敷胸部啰音密集处,每天换药1次,用于迁延性肺炎,一般1周左右啰音消失。
②三黄膏:黄芩、黄连、大黄各等份,烘干研细末,过筛后用酒调膏,敷胸背啰音密集处,有退热消炎之功。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提倡户外活动,增加小儿抗病能力。衣着要寒暖适宜,注意气候变化。
2.冬春季节,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避免受凉及交叉感染而引发疾病。
二、调护
1.保持卧室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
2.发热时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给予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忌食油腻及刺激食品,以防助热生痰。
3.重症肺炎,加强巡视观察,密切注意体温、呼吸、神情、面色等变化。
尿血两次是怎么回事
尿血即尿中有血液,并超出正常生理范围。又有溺血、溲血、小便血等名称,可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的多种疾病。无痛者,中医称为“尿血”
(溺血);伴有尿频、尿痛或肾绞痛者,中医称为“血淋”。朱丹溪所谓“痛者谓之淋,不痛者谓之溺血”是也。
刚排出的尿液呈血红色或粉红色样,或有血块,为肉眼血尿;如仅在显微镜下发现较多的红细胞,为显微镜血尿,简称“镜下血尿”;古代所云尿血都是指肉眼血尿。在正常情况下,新鲜尿液标本不经离心沉淀,每高倍视野内红细胞超过1~3个;或收集3小时尿液作尿沉渣细胞计数,男性每小时红细胞排出数目大于3万,应认为血尿。
由于感染、结石、损伤、药物、肿瘤等直接损伤,或梗阻尿路的血管壁破裂,或代谢障碍、免疫损伤、中毒、凝血障碍,心血管病变及尿路邻近器官病变,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主要分为:①泌尿生殖系统多种疾病;②尿路临近器官疾病的影响;③全身性疾病;④功能性血尿。就临床资料分析,尿血有以下特点:①无性别差别、无年龄差别;②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③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④可以是全身性疾病,也可以是局部性病变;⑤经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⑥对老年男性要有警惕性,防止贻误病情。
尿血属于中医血证范围,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常见证型有膀胱蕴热证、阴虚火旺证、中气虚弱证等。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溺血论治》曰:“溺孔之血,其来近者,出自膀胱……此多以酒色欲念致动下焦之火,而然常见相火妄动,逆而不通者,微则淋浊,甚则见血……溺孔之血,其来远者,出自小肠……盖小肠与心相表里,此内火气化之源清浊所由以分也,故无论焦心劳力或厚味酒浆而上下二焦,五志口腹之火,凡从清道以降者,必皆由小肠以达膀胱也。”
《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曰:“夫尿血者,是膀胱有热客,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
《血证论·尿血》曰:“膀胱与血室并域而居,热入血室则蓄血,热结膀胱则尿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理血论》曰:“中气虚弱,不能摄血,又兼命门相火虚弱,乏吸摄之力,以致肾脏不能封固,血随小便而脱出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尿血证候》曰:“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因忧劳、房室过度,此乃得之虚寒。”
《沈氏尊生书》曰:“尿血溺,窍病也,其原由于肾虚,非若血淋之由于湿热,其分别处,则以痛不痛为断,盖痛则血淋,不痛则为尿血也。”
以上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热扰血分,血从内溢为病。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病理上常互为影响。实证多属湿热下注,结于膀胱,伤及血络;虚证多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血络受损。此外,还有中气不足,虚寒不固,摄血无权;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砂石内留阻窍,损及血络;药毒伤及脾肾;外伤跌仆,损伤血络,引起血尿。
目前临床上尿血者病因主要从火分析,分实火和虚火。实火包括湿热、热毒、瘀热、肝火;虚火主要指肝肾阴虚、阴血亏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尿血是重要的症状,一旦发生即应进行全面彻底检查,包括尿常规、细菌培养、X线造影、B超检查及系统的泌尿外科检查和内科检查,仍未查明血尿原因者,必须坚持定期复查。①无论镜下或肉眼血尿,均说明可能有病变存在。可根据尿血患者年龄、性别、伴随症状等进一步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进行红细胞形态分析、CT检查、肾动脉造影、膀胱镜等特殊检查,必要时进行肾活检。尽可能找出出血的原因及出血部位。②观察有无伴随症状:无痛性血尿,应排除泌尿系肿瘤;肾绞痛后的血尿,常见于上尿路结石;血尿合并膀胱刺激症状者,多见于结核或非特异性感染;长期轻度全血尿,经反复系统检查,仍原因不明者,一般称特发性血尿,表示现有诊断手段尚难显示出血病灶。
本病诊断并不困难。凡肉眼见到血尿,或尿常规检查即可诊断。①尿血有多少之分:多者尿呈血红色,称“肉眼血尿”;少则尿色正常,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称“镜下血尿”。对无症状性镜下血尿也不应忽视。据统计,在泌尿外科患者中,50%以上的感染患者、67%结石患者、40%结核患者、20%肿瘤患者均表现为镜下血尿。因此,镜下血尿与肉眼血尿同样重要,决不应认为血量轻微而忽视其临床意义。②尿血有远近之别:确定尿血后必须全面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在连续排尿过程中,分别取开始、中间、终末三部分尿液作尿三杯试验,可帮助估计出血的部位。根据血尿出现的先后,判断发生血尿的可能病变所在。排尿开始尿内有血者
(初始血尿),以后逐渐变清,提示病变多在尿道;排尿终末出现血尿者
(终末血尿),提示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颈部或后尿道;全程血尿,排尿全程均为血尿,提示出血来自膀胱颈以上部位。尿三杯试验可帮助估计出血的部位。③尿血发生的部位不同,特点不同:肾、输尿管,常伴肾绞痛,一般无排尿症状,呈全程血尿、暗红色,可有细条状血块,尿镜检常有管型。膀胱,常伴排尿症状,鲜红色全程或终末血尿,常伴大血块,镜检无管型。前列腺、尿道,终末或初血尿,鲜红色,多有排尿症状。④对无症状性镜下血尿不应忽视,据统计,在泌尿外科患者中,50%以上的感染患者、67%结石患者、40%结核患者、20%肿瘤患者均表现为镜下血尿。因此,镜下血尿与肉眼血尿同样重要,决不应认为血量轻微而忽视其临床意义。
2.鉴别诊断
应鉴别泌尿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等3类。其中95%以上的血尿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80%是由肾小球疾病感染和泌尿系肿瘤所致。血尿常见病因的初步确定,首先应结合发病年龄,伴随的临床表现,地方性流行病、多发病等,作出初步筛选。小儿期的血尿多见于急性肾炎、泌尿系结石、胡桃夹现象等。青少年或中年出现血尿,应考虑为泌尿系感染、结石或肾炎等。40岁以上无痛性血尿,应多考虑泌尿系肿瘤。如伴有肾绞痛者,应考虑肾、输尿管结石。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如病程长、病情起伏不愈且日益加重者,应考虑膀胱肿瘤、膀胱结核的可能性;如同时伴有高热、腰痛,则应考虑肾盂肾炎;如同时伴有排尿痛,尿流中断或排尿困难,则应注意膀胱或尿道结石的可能性。如伴有肾脏肿块,单侧性者应考虑肾肿瘤、孤立肾囊肿、种种原因所致的肾盂积水、肾下垂及异位肾等;双侧性者,则多考虑为先天性多囊肾。如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如合并乳糜尿者,应考虑丝虫病,尤其在丝虫病流行区更应注意。如伴有浮肿、高血压、明显蛋白尿者,则应考虑肾小球肾炎。
(1)肾性血尿特征:血尿为全程性,均匀,暗棕色;可常伴发肾区钝痛或肾绞痛;血块为蠕虫状,时可发现红细胞管型或其他管型;除非伴有膀胱病变,一般无明显排尿不适症状,只有血块堵塞尿道时才发生排尿困难。
(2)膀胱性血尿特征:常伴有排尿不适的症状,但肿瘤出血也可无排尿不适;血尿颜色较鲜红,可分全程血尿或终末血尿;血块呈不规则形。
(3)尿道及前列腺性血尿特征:尿呈鲜红色,前列腺及后尿道出血为终末血尿,前尿道出血可呈尿道滴血或初血尿;常伴有尿急、尿频、尿痛及排尿困难等表现。
辨证施治
1.膀胱蕴热证
证候:病初起,病程短;或有饮酒、喜食肥甘、辣椒嗜好。多为先血后尿,或全程血尿,尿多为血色鲜红,或夹有血块,伴尿频、尿急、尿热涩微痛;腰酸心烦,口干口苦。舌红起刺,苔黄或黄腻,脉数。
基本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运用:小蓟饮子加减。小蓟饮子来自《重订严氏济生方》,为凉血止血、清热泻火良方,光考虑凉血止血尚不行,要根据尿血的程度和火热的起因。方中竹叶、山栀、通草清热泻火,尤其泻心火,心主血脉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心热甚移热于小肠,则下焦热甚搏迫血分,血热外溢而成尿血,木通、生地、甘草为导赤散,是治疗心移热于小肠专方;小蓟、生地为凉血止血主药,小蓟炭止血功效加强,凉血功效减弱;离经之血则易生瘀血,故以当归、蒲黄炭、藕节活血止血,并能引血归经,大便稀或日行2次以上,可去当归;佐以滑石清利湿热,如用碧玉散加强清热泻火凉血功效。为了巩固疗效,清热泻火可加连翘、土牛膝、土大黄等;凉血止血可加苎麻根、血余炭等;利湿加车前子之属。心热甚移热于小肠,常有尿道或茎中疼痛,古人喜用甘草梢,亦可加虎杖等。总之,本方凉血止血之力强于清热泻火,清膀胱湿热之力稍逊。另外,《重订严氏济生方》中本方是用通草,而非木通;近年来研究发现“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肾毒性,要慎用或不用。
中成药:①尿感宁冲剂,每次15g,一日3次,温开水冲服;②五淋丸,每次6~9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③癃清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茅根车前饮:白茅根、车前子各50g,白糖25g,水煎服,10天1疗程。
2.阴虚火旺证
证候:病程较长,或有慢性疾病。多为先尿后血,血少鲜红,时作时止,伴有腰酸乏力,潮热颧红,头晕耳鸣,咽干口燥,夜寐盗汗。舌红苔少,脉来细数。
基本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运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组成。六味地黄汤是补肾阴的基本方,其特点是三补三泻。本方三补三泻,几乎每一味药之间都有交叉关系,补而不滞,泻而不伤。加用知母、黄柏是针对火旺,加强清泻之力,火旺得清,才能保存真阴。如阴虚明显可加龟板、阿胶珠、女贞子、早莲草等;如火旺明显加玄参、黄柏、煅人中白等;出血明显加仙鹤草、苎麻根、槐花炭等。
中成药:①二至丸,每次9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②金水宝胶囊,每次3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③龟甲胶颗粒,每次3~9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食疗:仙人粥:制何首乌30~60g,粳米60g,红枣3~4枚,白糖适量。将制何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入砂锅内煮粥,粥将黏稠时,加入红糖或冰糖少许以调味,再煮二沸即成。本粥可每日1~2次,7~10天1疗程。
3.中气虚弱证
证候:病程较长,常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疾患。尿中带血,尿色淡红,小便频数或自遗,或尿无力,滴沥不尽;少腹坠胀,面黄心悸,神疲食减,四肢清冷。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基本治法:健脾摄血。
方药运用: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为主药,脾胃得健,气血自生,气能摄血;黄芪、当归补气益血,为辅药,使气固血旺;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阴安神志;木香理气醒脾,并防补脾益气药之滞,此4味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本方在此,意在健脾补中,气旺而血生,血生而气旺,达到脾能摄血,不用止血药而使尿血自除。明代张景岳在归脾汤基础上加黑山栀、炒丹皮,谓之加味归脾汤,对于有出血者更为合拍。如出血日久,出现贫血者可加用阿胶;如少腹坠胀明显,可加用补中益气丸;如神疲食减,可加用砂仁、谷芽、麦芽等;大便偏溏,四肢清冷,血尿色淡,可加用艾叶炭、杜仲炭等。
中成药:①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②参苓白术散,每次6~9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③人参健脾丸,水丸,每次6~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黄芪粥:黄芪30g,粳米50g,红枣20g,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粳米、红枣成粥,早晨空腹食之,半月为1疗程。
转归及预后
尿血如长期治疗无效,可以转化成慢性,特别是“镜下血尿”,较为反复和顽固;长期出血易出现贫血,由实转虚;尿血者大都能找到病因,经过对症治疗一般能治愈,预后良好。
预防与调护
1.保持个人卫生,忌洗桑拿或熏蒸。
2.平时注意补充水分,多饮水;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食品忌过咸,过分油腻。
3.少饮或不饮酒;忌食生冷,宜食新鲜水果。
4.要慎用过多的活血药品,减少或不作骑跨动作,保持大便通畅。
5.心情要舒畅,不动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控制性生活。
临证经验
治疗原则:明代王肯堂认为:“初起之热邪不一,其因皆传于膀胱而成淋,若不先治其所之本,止从末流胞中之热施治,未为善也。”说明治病必求其本,不能光见血止血,要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测去分析;徐灵胎亦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当要分别。”
说明具体的治法,有祛邪和扶正之别,不能拘泥于一法;大多是病初起以祛邪为主,病久扶正或扶正兼祛邪;关键是要抓住火去做文章,有火还是无火,实火还是虚火,好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1.尿血一证,暴发多属实火;劳损久虚,多属虚火。大抵实火之证,脉必数而有力;虚火之证,脉必数而无力。依次为辨,庶不致误。
2.若小肠火盛而尿血者,症见虚烦不寐,或舌咽作痛,治宜凉血泄热,如导赤散加黑山栀、瞿麦、琥珀。若肝火内炽而尿血者,必兼少腹胁肋刺痛,口苦耳聋,寒热往来,小便红赤,治宜凉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丹皮、郁金。若热结下焦而尿血者,其症小便通利,余沥滴血,痛如血淋,治宜凉血止血,如小蓟饮子,或用新鲜苎麻根30g,煎服亦可。若房劳伤肾而尿血者,脉多洪数,治当滋其化源,如六味地黄汤加土牛膝;若无热象者,则宜治宜温肾止血,如鹿角胶丸
(鹿角胶、没药、血余炭)。至若尿血日久,肾液虚涸者,又宜补阴止血,如六味阿胶汤
(六味加阿胶、童便)。若肺肾两虚而尿血者,必见口干腰酸,治宜肺肾并调,如六味丸合生脉散之类。
3.初见尿血,必先用寒凉。凉药不能止,或虽稍止,而终莫能除,法当甘温以补。若开手便温,适足以招谤,亦非自全之道也。
验案举例
商某,32岁,已婚。1977年6月18日初诊。
房事后血尿近8个月,有时小便血量多并夹有血块。曾在某军区医院多方检查,已排除肾结石及尿道炎症,但无明确诊断。因原因不明,未予治疗。每当房事过后第1次小便为全血尿,并夹有血块,第2次小便肉眼已见不到血液,镜下有少量红细胞,第3次小便镜检阴性。平时除头昏无力外,无其他不适。舌红少苔,脉无变化。此症因肾阴不足,媾精之际,相火内动,血被火冲,因而妄行。拟补肾泄火,凉血止血之法。
鹿角胶6g,阿胶、蛤粉各10g
(同炒),血余炭5g,茅根
(去心)15g,川柏
(盐水炒)5g,丹皮炭6g,生地、墨早莲、女贞子、炙龟板各10g。
7月3日二诊:药进3剂,未见疗效。继服半月,性交2次,未见尿血,但仍头昏无力,舌红少苔。还系阴伤火旺之象,再用丸药巩固疗效。
大生地120g,血余炭30g,炒丹皮60g,墨旱莲、女贞子、炙龟板各90g,阿胶90g、蛤粉30g
(同炒成珠),炒菊花45g,鹿角胶60g,炙知母30g,川柏
(盐水炒)45g。
上药共研极细末,用茅根
(去心)90g,打汁,陈阿胶、鹿角胶煎汤泛丸,如绿豆大,每服9g,日2次,开水送下。
现代研究进展
1.孙香娟等论五脏六腑皆尿血
尿血的成因:任何原因使脏腑功能失司,血不循常道,均可致尿血。尿血的病位,主要在膀胱,但与心、肾、脾、肺、肝、小肠和三焦有密切关系。
(1)热犯少阴证:以小便黄赤,颜色淡红或暗红,喉核赤肿,夜寐不安,手足心热,舌红,脉数或细数为主症。治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阿胶汤是治疗少阴热化,肾经郁热的代表方,常用于热病之后,余热不清,真阴受损而心中烦,不得卧的临床证候。
(2)心火亢盛证:以小便热赤,尿中带血,颜色鲜红,或如洗肉水,或如葡萄酒,或如浓茶,心烦不寐,口舌生疮,面红口干,渴喜冷饮,舌尖红,脉数为主症。以清心泻火,凉血止血为法。方选小蓟饮子加减。有“血尿第一方”之称的小蓟饮子,是严用和在钱乙导赤散基础上加用凉血止血药而成,是目前治疗尿血的代表方,可见尿血源于心者最为多见,尤其是病变初期。
(3)热邪犯肺证:以恶风发热,眼睑浮肿,或咽痛,或咽中赤肿,或咳嗽,或皮肤斑疹,继之出现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为主症。以清热宣肺,解毒利咽治之。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此方为治疗风水相搏,眼睑浮肿,状如卧蚕的代表方,常用于尿血伴有浮肿的证候。
(4)脾胃积热证:以小便黄赤,尿色鲜红,口干口苦,便秘,或反复口疮口糜,或伴关节肿痛,或伴皮疹,或伴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宜清胃泻脾,凉血止血。以泻黄散出入。泻黄散泻脾胃伏火,多用于紫癜性肾炎早期见紫癜密布,颜色紫红,瘙痒,苔腻者。
(5)肝胆郁热证:小便短赤,尿色鲜红,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情志异常
(或抑郁太息,或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大便秘结,月经不调,舌红苔腻,脉弦。宜清肝利胆,凉血止血。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此为肝经郁热的代表方,症见尿血时间偏长,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常有抑郁太息,心烦易怒的证候。
某男,四川省宜宾市人。2005年07月5日初诊。眼睑浮肿半天。发病前1周有感冒史,双眼睑浮肿,咽部不适,纳差,尿黄短少,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尿常规潜血
(+),红细胞
(++)/HP。辨为风水相搏。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疏风清热,利水消肿。处方:麻黄8g,连翘12g,赤小豆10g,金银花12g,黄芩10g,射干10g,牛蒡子10g,竹叶8g,芦根15g,小蓟12g,白茅根20g。3付水煎服,1剂/日。用药后肿消,尿常规潜血阴性,红细胞2~3个/HP。
2.王小满从肾论治难治性尿血
(1)尿血:张某,43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持续出现尿血
(++~+++),经B超检查未见异常,多方求医效不佳。口苦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质偏红津少,脉细数。证属肾阴亏虚,火动迫血。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益母草、栀子各10g,生地、白茅根各20g,仙鹤草30g。3剂,水煎,每日1剂。服后尿血微量,继服3剂,尿常规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2)多发性肾囊肿尿血:陈某,69岁,2006年3月21日初诊。腰痛3年,加重半年,小便频下,量不等,无涩痛,经B超检查发现双肾多发性囊肿,轻度积水,尿检隐血
(+)、蛋白微量,经地级市医院腹腔镜手术。现术后1个月,尿血不减,头晕乏力,腰酸绵绵,下肢浮肿,饮食如常,小便频数,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证属肾虚失藏,尿血自下。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山茱萸、山药、生地各15g,丹皮、泽泻、肉苁蓉、杜仲各10g,白茅根20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晨、中午2次服。服药30剂后症状消除,继以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复发。
(3)水肿尿血:镇某,20岁,2006年5月5日初诊。面浮肿,下肢轻度水肿,反复尿血,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纳谷不香,小便短少,大便尚调,舌淡苔薄,脉象沉细。尿检隐血
(+),蛋白微量,白细胞
(+)。证属肾虚络伤,气化不利。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山药、生地、白茅根、车前草、萹蓄各15g,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荷叶各10g,仙鹤草30g。5剂,水煎,每日1剂。服后症状大减,尿血转阴,继服2个月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3.张琪辨治IgA肾病尿血证经验
(1)急性发作期
①风热扰络证:IgA肾病若因外感风热,热邪入里,热伤血络,则临床症见:发病后1~2天即见尿血鲜红或尿色如浓茶,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咽痛,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洪数或滑数。辨证:外感风热,热伤血络。治宜清热解毒。下焦湿热证:IgA肾病若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等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候,则临床症见:尿色鲜红,或尿黄赤,尿常规检测以大量红细胞为主,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痛,或兼见尿道灼热或疼痛,腰酸痛,脉滑数,舌质红,苔白干。辨证: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2)慢性进展期
①气阴两虚证:IgA肾病患者反复出现血尿,迁延不愈,症见:周身乏力,气短心悸,腰酸膝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淡,脉沉细或细数无力,属气阴两虚之证,用自拟益气养阴摄血合剂治疗。
②气阴两虚,湿热留恋证:IgA肾病患者反复出现血尿,迁延不愈,症见:肉眼或镜下血尿,尿黄赤而灼热,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口干而黏,舌淡红,苔白微腻或少苔,脉细数。辨证属气阴两虚,湿热留恋。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止血。
③阴虚内热证:IgA肾病患者反复血尿,迁延不愈,症见腰痛,手足心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气短心悸,头晕耳鸣,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数。辨证属阴虚内热,气虚固摄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止血。
④阴亏火动,迫血妄行证:IgA肾病患者症见:头昏腰酸,疲倦乏力,五心烦热,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辨证属肾阴亏耗相火妄动者,可用滋阴凉血辅以收敛法治疗。
马某,男,22岁,2004年11月7日来我院初诊,自述两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腰酸乏力、食少等症,家人带其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院就诊,经病理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就诊时患者腰痛乏力,胃纳差,眠可,双下肢无浮肿,舌红,苔白,脉弦细。尿常规示Pro:
(±),RBC:
(++)。诊断为Ig肾病,辨证:气阴两虚,兼有血热。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方药:黄芪50g,太子参3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茜草20g,藕节20g,地榆炭25g,棕榈炭20g,贯众20g,三七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金樱子25g,甘草10g。服上方2个月后,患者腰酸乏力、纳差明显好转。复查尿常规示RBC:
(+),Pro:
(-)。于上方去枸杞子、菟丝子、茜草、藕节、地榆炭、棕榈炭、贯众、半枝莲,加柴胡10g,黄芩10g,益母草30g,车前草15g,麦冬20g,茯苓20g,黄芪改为20g。此后,在本方基础上加减长期服药,复查尿常规示RBC:
(±),Pro:
(-)。
治疗体会:IgA肾病临床最大的特点就是肉眼或镜下血尿,或伴有轻度蛋白尿。张老认为:疾病初期,病势颇急,尿血量多,呈肉眼血尿者,尚属易治。而久病血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肉眼与镜下血尿交替出现,病势虽缓,然治愈颇难。久病血尿,以气虚统摄失职为多,血尿日久必伤阴分,且湿热内停又易灼伤血脉,故主张用益气养阴、利湿清热、凉血止血法施治。在此基础治法上,加白茅根、瞿麦、小蓟等通淋止血之品。若兼有热象者,加栀子、生地等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渐去,常配龙骨、牡蛎、海螵蛸、茜草以增强收涩止血之力。此时纯用益气养阴、收涩止血之品,恐过于壅滞留邪,每加大黄3~7g,以疏泄气血,使补而不滞,摄而不凝,且大黄更有清热止血之妙。此外,IgA肾病发展到慢性迁延期常兼见瘀血之证,在临床辨证治疗中,若能辨证精当,巧妙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亦不能滥用,若用之不当,则往往会加重病情。所以,在治疗IgA肾病中,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应当慎重。
小结
1.尿血属于中医血证范围,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经过系统治疗,大多数能治愈,一般预后良好。
2.尿血的原因可根据血尿伴随的症状及患者年龄、性别等进一步综合分析,对不能确定者应随访、观察,必要时可进行膀胱镜、尿路造影、肾动脉造影、肾活组织等特殊检查,找出出血的原因。对于一时难以确诊者,应注意观察和随访。
3.尿血总的病机是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为气火亢盛,虚证一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一为脾气虚弱,血失统摄。辨证当分清实火和虚火,阴虚和气虚。
4.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尿血临床上以火热居多,不宜长期用苦寒药,中病即减或中病即止;临证当注意虚实的联系和转化,采取相应的处理。如离经之血蓄积为瘀者,治应祛瘀止血,不宜单纯用苦寒或止敛。对长时间治疗无效者,一定要慎重其事,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5.预防与调护。注意补充水分,多饮水;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食品忌过咸,少饮或不饮酒,宜食新鲜水果;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控制性生活。
男孩的腹股沟有点肿是怎么回事
您好!您没有描述肿的状态,有没有可能是肉芽肿?
腹股沟肉芽肿又称性病肉芽肿,系由肉芽肿荚膜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性传播性疾病,过去又称第五性病,常在生殖器及其附近的皮肤黏膜发生无痛性肉芽肿性溃疡,有轻度传染性,我国发病率较少。
由于该病发生于生殖器及其附近部位,为慢性增生性溃疡,属于中医的“痈疽”、“疳疮”、“鱼口”、“便血”等范畴,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轻人多见。
病因病机
本病因交合不洁,感染淫秽邪毒,郁于皮肤,蕴久化热,热盛生湿,湿热互结,瘀滞气血,腐肉伤肌,而发疳疮鱼口;若邪毒随经上犯,可内攻脏腑;若邪毒瘀聚,经络阻塞则发象皮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本病潜伏期8~30天,平均17天。皮疹初起为单个或多个红色结节、小丘疹,渐扩大融合,溃破而形成界限清楚的溃疡,基底为牛肉红色肉芽组织,有分泌物,恶臭,可扩大成皮缘高起呈卷边状的基底肉芽增生的肉芽组织性溃疡,触之易出血,无疼痛。由于自身接种可播散呈卫星状损害。好发部位男性以包皮、冠状沟、阴茎、龟头和系带为主,女性则以小阴唇、大阴唇与阴唇系带为主。播散性者约6%的患者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播散面部、口腔、颊部、胸部等处。肉芽肿性溃疡有时出现淋巴结肿大,但腹股沟淋巴结并无受累,只是周围组织受累而形成结节、脓肿,溃破而渐成上述增生性肉芽肿性溃疡,故曰“假性横痃”,可数年不愈。溃疡增大变深,有大量瘢痕形成而导致生殖器、尿道、肛门的残缺不全;甚至淋巴管阻塞而形成生殖器假性象皮病、持久性瘘管、肥厚瘢痕与色素脱失。
2.鉴别诊断
本病非典型者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外阴部位可出现一过性的溃疡,继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溃破,产生窦道,流出脓液,有疼痛。
(2)软下疳:潜伏期2~5天,初疮为丘疹、脓疱,而后发生多发性溃疡,基底软,有脓性分泌物,边缘不整齐,疼痛剧,腹股沟有痛性横痃。
(3)硬下疳:潜伏期3~4周,为单个无痛性硬结,可形成溃疡,分泌物少,涂片暗视野检查可见梅毒螺旋体,不经治疗可自行消退,1~2个月后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4)丝虫病:后期可发生生殖器象皮肿,但无生殖器溃疡史,发病初期有发热和阴囊肿胀,晚上取外周血可找到微丝蚴。
辨证施治
1.肝经湿热证
证候:前阴或肛门见硬结,四周焮肿,患处灼热,表面轻度糜烂,腹股沟部杏核肿大;或出现胸腹、腰、四肢屈侧及颈部杨梅疹、杨梅痘或杨梅斑。伴见发热恶寒、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苦纳呆、小便赤短涩痛、大便秘结或稀而灼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湿热之邪下注肝经,致阴部气血失和,灼伤脉络,腐肌溃脓。
基本治法:清肝解毒,利湿化斑。
方药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干地黄、车前子、泽泻、柴胡、黄芩、土茯苓、丹皮、赤芍等。
外治法:四黄散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乳香、没药,研细末)或金黄散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花粉,研细末)用水蜜调后热敷,每日2次;用冲和膏
(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石菖蒲,熬成膏)或千捶膏
(蓖麻子肉、松香、东丹、银朱、茶油,熬成膏)外涂患处,每日1次;用五倍子炒黄研末,百草霜适量,研细末和匀,醋调外敷患处,每日1次;脓成而未出头者,可用拔核法,取白降丹
(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炼制成丹)适量与米饭粒捣和,捏成绿豆大小,扁形,敷于肿核顶端,外盖太乙膏
(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东丹、乳香、没药、麻油,熬成膏),2~3天换药1次,以核出为度。
2.毒热瘀滞证
证候:胯腹合缝处横痃,红赤肿硬,灼热焮痛,不久溃破,流出脓血,稠黏臭秽,伴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分析:素体湿盛,久郁化热,火热内炽,败精蕴结成毒,毒热瘀滞所致。
基本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运用: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用金银花、天花粉、蒲公英、赤芍、虎杖、贝母、白芷、当归、防风、皂刺、山甲、甘草。横痃较硬加夏枯草、生牡蛎;脓稠难出加百部、蜂房;热结便秘加生大黄、生首乌。
外治法:肉芽鲜红者用四黄膏外敷;如肉芽组织不新鲜者,脓腐难脱,可用八二丹
(熟石膏8g,升丹2g,研细末)药线引流,提脓去腐;横痃溃后疮口久久难收者,可用五倍子膏
(五倍子250g,研极细末,另取蜂蜜250g,置锅中用文火熬熟,加五倍子面搅匀,以不焦煳为度,取出晾干研面),用时加米醋适量调膏,涂敷患处,根据病情,1~2日换药1次;脓腐已尽,疮面肉芽组织新鲜者,可用生肌膏
(制炉甘石、滴乳石、滑石、朱砂、冰片,研极细末,凡士林调成膏)或白玉膏
(熟石膏、制炉甘石,油调成膏)外敷;窦道可用红升丹药线,脓腔可用红升药捻,祛腐,提毒生肌,腐去后掺生肌散,外敷生肌玉红膏
(当归、白芷、白蜡、轻粉、甘草、紫草、血竭、麻油,熬成膏);晚期双侧腹股沟遗留瘢痕肉块,阴户皮肤硬肿肥厚粗糙,凹凸不平者,取丹参、大黄、大枫子、赤芍、白鲜皮各30g,红花10g,水煎至200ml,微温外洗坐浴。
其他治疗
1.复方新诺明,口服,每日2次,每次2片,共用3周。
2.四环素,口服,每日4次,每次500mg,共用3周。
3.二甲胺四环素,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g,共用3周。
4.红霉素,口服,每日4次,每次500mg,共用3周。
5.氯霉素,口服,每日3次,每次500mg,共用3周。
6.羟氨苄青霉素,口服,每日3次,每次250mg,共用3周。
7.链霉素,肌注,每日1次,每次1.0g,共用20天。
8.庆大霉素,肌注,每日1次,每次8万U,共用3周。
转归及预后
本病为慢性经过,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易自愈。常可合并其他性传播性疾病,如梅毒、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经久不愈的损害和瘢痕组织内可并发鳞状细胞癌,特别是与阴茎鳞状细胞癌关系密切。
预防与调护
1.预防措施与其他性病相同,应洁身自爱,杜绝不良性行为。
2.患病期间忌食辛辣和发物。
临证经验
腹股沟肉芽肿每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非洲、印度、新几内亚、东南亚和巴西呈小流行,人群中以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方发病率较高,我国发病率较低,本病有损害性,经久不愈,属性传播疾病中顽固难治的慢性疑难杂症之一。
本病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基本思路是西药选用高敏感度的抗生素,中药以辨证施治为主,初期湿毒壅滞,治宜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选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银花解毒汤
(银花、紫花地丁、犀角、黄连、赤芍、连翘、丹皮、夏枯草)等;元气壮实的,宜服防风败毒散
(防风、荆芥、赤芍、连翘、黄连、银花、甘草、大黄、木通、穿山甲、皂角刺、槐米)加僵蚕、蜈蚣,以解其毒;慢性者可用九龙丹
(儿茶、血竭、乳香、没药)合山甲内消散
(穿山甲、僵蚕、土木鳖)加山楂、莪术、皂角刺等以清热解毒,散滞引瘀。后期脾虚气陷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肾两虚可用水陆二仙丹加味。横痃初起用八将丹
(腰黄、冰片、蝉衣、蜈蚣、全蝎、五倍子、穿山甲、麝香)合硇砂散
(硇砂、辰砂、雄黄、火硝、西月石、麝香),林可膏药内贴之,以助其消散;若已溃破,则用拔毒药
(红升、黄升、全蝎)或五虎丹
(黄升、轻粉、川连、煅石膏、冰片)提脓拔毒;若疮面少血,脓水已净,难以愈合可用生肌玉红膏解毒,并以消毒纱布、胶布、绷带固定,促其愈合。
小结
腹股沟肉芽肿是由肉芽肿荚膜杆菌所引起的侵犯皮肤或黏膜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溃疡性肉芽肿。本病多见于热带,可因性接触或非性接触而传播。本病经过缓慢,可迁延数年甚至十数年,不能自愈。妊娠期发展迅速。在疾病初期常不被人注意。本病采用中医中药内外合治具有一定的疗效。
干燥综合征眼睛干怎么办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燥证”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燥证是由外感、内伤诸因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亏虚,九窍、肌肤、肢体筋脉失养所引起的病证。临床以口、眼、鼻、唇、咽、肌肤等干燥为主要症状。若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者称之“燥痹”;累及周身关节者又称为“周痹”;有脏腑损害者如肾、肝等受损,则称之为“脏腑痹”。
根据燥证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等疾病属于“燥证”的范畴,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本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或素体阴虚,津液亏少;或素体阳虚,不能化水,津液不得上承,均可导致阴津亏虚,清窍失养,而成为本病的发病基础。
2.年高体弱
女子体阴而用阳,四十岁以上女子天癸渐竭,精血亏虚,阴更不足,多因阴虚内热而伤津耗液,导致口眼清窍失养,经脉气血痹阻而多发本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少,天癸竭。”说明肾精气不足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是本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3.劳倦过度,七情内伤
劳倦过度,调养失当,脏腑功能失调,虚火内生,阴津耗伤;内伤七情,五脏气机紊乱,津液输布障碍;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思虑过度,阴血内耗,均可导致阴津不足,正气耗损,而发为本病。
4.久病失养,误治失治
大病久病,日久失养,亡血失精,精血内夺;误治、失治,如误用汗、吐、下法,或过服辛温升散之剂,或滥用燥热药毒,均可致阴虚液涸,脏腑组织失去津液之濡润,燥象丛生而成本病。
6.六淫外邪侵袭
六淫之中,尤以感受风、暑、燥、火四邪为多,导致阳热亢盛,消灼津液。然风寒伤人能化热,风热伤人能化燥,湿邪亦能化热生燥,热则耗液,燥则伤津,故六淫外邪均可灼津烁液化燥致病。
二、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虚,燥热痹阻。病理因素主要是燥热瘀血。其病位初在口、眼、鼻、咽等清窍,继而累及四肢肌肤关节筋骨,甚则内舍脏腑。
肺、脾、肾是主要相关脏腑。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肺、胃、脾、膀胱、心、肝、肾、三焦、大肠、小肠等脏腑的功能均有关联,而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重要。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肺通调水道,布散津液;肾主水,蒸化水液,使清者上升。若各种病因致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则津液输布障碍,清窍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阴液不足为本,尤以肺、脾、肝、肾阴虚为本,轻则肺胃
(脾)阴虚,重则肝肾阴虚;燥热、气滞、瘀血为标。虚
(阴液不足)、瘀、燥、滞四者并存,互为因果。燥邪多由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而肺阴不足之人更易招致外邪入侵,内外合邪,灼伤津液。燥易化热生火,易伤津耗气。津少则血运滞涩,气弱则血运无力,以致瘀血内停。而瘀血痹阻脉络,津液敷布障碍,进一步加重病情。瘀血内停,气机受阻,津液不布,又可加重气虚、血瘀。
阴虚络滞是燥证的病机关键。本病常常阴虚、燥热、气滞、瘀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肾精不足,精髓无以化血,阴血亏虚,脉道不充,血行迟缓,而成血瘀。阴虚气弱,气虚无力行血,瘀血乃生。瘀血一经形成,又可阻碍气机,气滞不畅,津液不能敷布,则燥证愈甚。阴虚、津亏、气虚可致脉络滞涩,气滞、血瘀则脉络闭滞不通。由于本病主要是机体津液不足及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的病证,故其病机关键为阴虚络滞。
从整个病变过程来看,素体肝肾精血不足,脾胃津液匮乏,脏腑孔窍失润,或正虚感邪,燥毒外袭,煎熬津液是发病的根本;阴虚累及于气,气虚不能化津,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是其病变的发展。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咽干鼻燥,目睛干涩,肌肤毛发枯燥等干燥症状。
2.常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的症状。
3.多为中年女性,且以秋季多发。
二、病证鉴别
燥证与消渴: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典型症状,在口渴多饮的同时,常兼见小便量多,尿有甜味,消谷善饥,肌肉瘦消等,除口干多饮外,一般无其他部位的干燥症状。燥证以口、眼、鼻、唇、咽、肌肤等干燥为主要症状,并常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而无尿有甜味、消谷善饥等症状。
三、相关检查
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检查异常,可提示干燥综合征;眼部的滤纸试验、角膜染色、泪膜破碎时间检查,有助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腮腺造影、唇腺活检可作为干燥综合征的确诊依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检查,能帮助判断病情的轻重,是否已累及相关脏器,出现系统损害。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以辨标本虚实为总则。燥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当辨阴血虚或阳气虚,临床多以阴津不足为主,亦有气阴两虚或以阳气不足为主者;标实宜辨燥热、气滞、瘀血的偏重,三者往往兼夹为患。
二、证候
1.燥毒亢盛证
症状:口干唇燥,咽干鼻燥,口舌破溃,吞咽进食困难,牙龈溃痛,舌裂燥痛,眼干少泪,目赤多眵,溲赤便结,面红烘热,或低热羁留,舌质干红无津或有裂纹,苔少或黄燥,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阳热亢盛,燥热酿毒,消灼津液,耗伤阴血。燥毒亢盛,消灼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唇燥,咽干鼻燥,眼干少泪;燥热偏盛,火热上炎,则口舌破溃,牙龈溃痛,舌裂燥痛,目赤多眵,溲赤;脾之阴津受戕,故大便干结;阴津不足,虚热内生,则面红烘热,低热羁留;舌质干红无津或有裂纹,苔少或黄燥,脉弦细数为燥毒亢盛、阴津耗损之象。
2.阴虚内热证
症状: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唇干燥裂,口干欲饮或饮不解渴,两目干涩,少泪或无泪,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声音嘶哑,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肾阴虚,燥热内生。由素体阴虚或各种原因导致阴液耗损,不能濡养清窍,出现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唇干燥裂,口干欲饮,两目干涩,少泪或无泪;肝肾阴虚,虚热内生,阴液匮乏,则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声音嘶哑,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口燥咽干,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红少苔,脉细。
病机分析:本证为阴津亏耗,久致气失所养,气阴两虚。阴津亏耗,故口燥咽干;脾气不足,运化失常,则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红少苔,脉细为气阴亏虚之象。
4.血虚燥热证
症状:口干咽燥,鼻干目涩,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经血稀少,每易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
病机分析:本证为阴血亏虚,血不养肝。阴血亏虚,不能濡养清窍,故口干咽燥,鼻干目涩;阴血亏虚,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头晕乏力;血虚肝旺,血不养心,皮毛失荣,则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为阴血亏虚之象。
5.瘀血阻络证
症状:口眼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色暗发斑,毛发焦黄,关节疼痛固定,或有畸形,屈伸不利,肢端紫暗,经行量少色暗,舌质暗少津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细涩。
病机分析:本证为瘀血阻络,血脉不通,津液敷布障碍。瘀血阻络,气滞不畅,津液不能敷布,故口眼干燥;瘀血阻络,阴血不能濡润肌肤,出现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色暗发斑,毛发焦黄;瘀血痹阻经络、骨骱,则关节疼痛固定,或有畸形,屈伸不利;瘀血内阻,络脉不畅,故肢端紫暗,经行量少色暗;舌质暗少津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均瘀血之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治疗总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参以五脏辨证施治,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尤应重视滋肾、健脾、补肝、润肺。补肾健脾,使化源健,则津液充;而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肺宣肃,是为通畅津液输布之道路。如此可促进治疗本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滋阴润燥。
2.润肺、开肺、清肺为治疗重点。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口鼻为肺气的通道,泪液与口鼻密切相关,肺属上焦,“上焦如雾”,依赖肺的宣布,使津液布散到五官七窍、肢体百骸,肺失布津可引起燥证的诸多症状。故临床治疗除养阴生津法外,应把润肺、开肺、清肺作为治疗重点。
二、基本治法
1.清热凉血,护阴润燥法
适应证:燥毒亢盛证。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玄参、丹参清热养阴,凉血活血;知母、黄连、麦冬、阿胶清热泻火,养阴润燥。
加减:口舌破溃疼痛,加甘中黄、白残花、青黛、生石膏清热解毒泻火;目赤多眵,加山栀、淡竹叶清火泄热;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低热不退,加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舌红干裂无津,加乌梅、白芍、生甘草酸甘生津;关节疼痛,加虎杖、忍冬藤、桑枝清热通络;皮肤红斑,加紫草、凌霄花凉血化斑;兼有湿火上炎,口苦口黏,苔薄黄腻,加藿香、佩兰清化湿浊。
2.滋阴生津,清热除烦法
适应证:阴虚内热证。
代表方:杞菊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菊花、山萸肉、丹皮滋肾养肝;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加减:内热甚加地骨皮、白薇、功劳叶、鳖甲养阴清虚热;夜寐不安,烦热,手心灼热,加五味子、知母、百合清热宁心;视物模糊,加石斛、谷精草、决明子养肝明目;大便秘结,加玄参、生首乌滋阴润肠;关节疼痛,加木瓜、石楠藤、青风藤舒筋通络。
3.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黄芪、升麻、陈皮、太子参益气升清健脾;天花粉、生地、麦冬、北沙参养阴生津;生甘草、乌梅酸甘化阴。
加减:两目干涩,加枸杞子、川石斛养肝明目;大便不实,加怀山药、葛根健脾升清;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加炒谷麦芽、山楂肉、绿梅花和中开胃。
4.养血柔肝,生津润燥法
适应证:血虚燥热证。
代表方:四物汤合一贯煎加减。前方具有养血调血,补而不滞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诸证,尤其是肝血虚证;后方功能养肝柔肝,适用于阴血亏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补血;枸杞子、北沙参、麦冬、百合养血柔肝;丹参补血活血。
加减:头晕头痛,加天麻、白蒺藜、苦丁茶平肝息风;焦虑烦躁,夜寐多梦,加黄连、阿胶、熟枣仁养血清心安神;肌肤毛发枯燥,加制黄精、制首乌补益精血;面红升火,加白薇、功劳叶清虚火;视物模糊,加女贞子、桑椹子养肝明目。
5.活血化瘀,蠲痹通络法
适应证:瘀血阻络证。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地、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养血活血;鸡血藤、穿山甲、鬼箭羽活血通络。
加减:指端紫暗、清冷,加仙灵脾、鹿角霜、路路通温阳通络;月经量少色暗,加益母草、泽兰活血调经;关节畸形,皮肤粗糙,加土鳖虫、水蛭、鳖甲、凌霄花活血化瘀;口干咽燥明显,加天花粉、玄参生津润燥。
三、复法应用
1.滋阴生津,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阴虚血瘀证。症见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口干欲饮或饮不解渴,目睛干涩,皮肤粗糙,色暗发斑,四肢关节疼痛,舌质暗少津,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代表方:杞菊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前方功能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者;后方具有养血活血逐瘀的功能,用于瘀血阻络之证。
常用药:生地、枸杞子、山萸肉、丹皮滋肾养肝;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赤芍、丹参养血活血;鸡血藤、鬼箭羽、路路通活血通络。
2.益气养阴,健脾化湿法
适应证:气阴亏虚,湿浊中阻证。症见口燥咽干,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薄,食少腹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腻,脉细。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陈皮醒脾理气调中;升麻、葛根升清;天花粉、石斛、麦冬养阴生津;佩兰、厚朴花芳化湿浊。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旱莲膏:旱莲草3000g,用泉水煮3次,将3次煎液合并,文火煎熬成膏。每服1匙,早晚白开水调下。有益肾滋阴的作用,用于燥证属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
2.常用中成药
(1)石斛夜光丸: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用法与用量:每次9g,每日2次,口服。
(2)杞菊地黄丸:功能与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目涩、畏光、视物昏花。用法与用量:每次8丸
(相当于原生药3g),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3)珍珠明目液: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养肝明目。用于虚火旺引起的目睛干涩。用法与用量:每次1~2滴,每日3~5次,滴入眼睑内。
五、临证勾要
1.阴虚与湿热兼夹,治宜虚实兼顾
燥证在病程中虽多现阴虚之象,但尚有兼湿热致病者,临床除口眼干燥外,多伴口苦、口中黏腻,苔黄腻等。施以理气化湿、清热除燥,使中焦气机通利,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津液,输布全身,清窍得润,燥证可除。湿阻热郁,缠绵不解,虚实夹杂,治当兼顾,故于益气养阴的同时,兼以清热化湿,常用川连、黄柏、山栀、藿香、佩兰、白残花、厚朴花、法半夏、茯苓、泽泻、砂仁、蔻仁、车前草、土茯苓等;肝经火毒盛者,可用龙胆草、苦参等。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云:“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故这类药选用宜精而有度,必须根据证候的轻重程度适当选配,防止苦燥伤阴,苦寒败胃。并尽量避免辛燥之性较强的药物,如苍术、厚朴、草果之类,若体质壮实,湿热内盛明显者,亦非绝对禁忌,重在掌握养阴与清化的尺度,合理配伍,方可虚实兼顾,切中效机。但原则上不宜多用、久用。
2.燥毒伤人,肝肾首当其冲
燥盛不已,酝酿成毒,煎灼津液,则燥象更甚,故本病病程较长,不能速效,又易反复发作,皆因燥毒所致。证之临床,阴虚液燥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按肾恶燥而肝苦急,肾得液养而源充,肝得水涵则潜静,故滋养肝肾,亦治本病之要旨。
3.具有“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
燥邪入客日久,灼伤津血而成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燥象愈炽,如此循环,而成燥痹。临床有明显的瘀血表现,如紫癜,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络脉瘀阻征象。在燥证的发病机制中,除阴虚燥热外,瘀血贯穿始终是疾病发展和缠绵的重要原因。治疗时不能单纯强调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至关重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燥》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因此治宜祛瘀通络,疏通津道,常用一些祛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路路通、赤芍、丹皮、泽兰、丹参、鬼箭羽、蒲黄等,使津液之道畅达。
4.临床用药注意“阳中求阴”
临床对于使用大量滋阴药物后,津液久久不复者,此时应宗景岳“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在滋阴药中酌加温肾助阳药,以使阴液渐渐恢复,临证之际,可掌握舌质嫩红、四肢厥冷、脉沉细的特征,即可加入一二味温阳药,以提高疗效。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阴亏液耗为本,当别肺胃、肝肾之主次
本病治疗总宜养阴生津,以补益亏耗之阴液,修复燥伤之机体,恢复失常之机能为目标。但需区分肺胃、肝肾主次。一般而言,病程短,口咽干燥为主,无明显系统损害者,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疗以甘寒培补,养阴生津为主,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常用药物如南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斛、芦根、天花粉等;病程久,体弱,多脏同病,真阴受损者,病及下焦肝肾,当予咸寒滋润,补肾填精,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饮、增液汤、二至丸,药如生地、熟地、山萸肉、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阿胶、知母等。然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之阴液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焦肺胃之阴赖于下焦肝肾先天之阴的培补,下焦肝肾之阴亦有赖于肺胃之阴的滋养,肺胃阴伤易下及肾阴,肝肾不足亦必然累及其他脏腑,故在临床应用时甘寒、咸寒每多兼顾,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此外,酸甘能化阴,在遣方用药时若合以白芍、乌梅等酸敛之品,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葛根一药作用独特,清热坚阴,生津升清,结合辨证常选用之,药量一般在15~20g。
2.阴伤气耗,当予补气生津
津血同源,同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为“气”之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阴亏津耗,化源不足,则气失所养,气亦随之不足。观干燥综合征患者,在干燥诸症的同时,往往伴有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之象。因此,治疗当在滋阴增液的同时,合以益气,气阴双补。这既符合疾病之病理变化,又寓补气生津、津气互化之机,况且在一派阴柔滋补之剂中酌加补气升清之品,推动药力,阳生阴长,生生不息。临证可用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但用药一般宜轻,防止壅补滞气,尤应注意与养阴药的配伍关系,或适当配用健脾和胃助运之品,如鸡内金、谷麦芽等,补而不呆,亏损之气血、阴液遂逐渐化生。
3.湿阻热郁,每多兼夹为患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阴津亏耗是其基本病理改变,但多数病例并非单纯阴虚一证,而往往兼夹湿阻热郁之候。
阴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则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肺虚失于通调,脾虚运化失职,肾亏水失所主,均可使人体水液的代谢发生障碍,造成异常之水湿停滞体内,而出现一方面“水液不足”,一方面“水湿过盛”的现象。反之,湿浊内停,又可进一步阻碍脏腑功能,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而使阴伤更甚。如此虚虚实实,互为因果,致使本病不断发展。亦有湿盛水停,津液不归正化,而致阴液更加“相对不足”者。因而在临床上常见患者表现有口干不欲饮,或饮不解渴,口甜,口中黏腻,胃脘痞胀,便溏质稀,苔腻等湿邪内困之象。“阴虚生内热”,及湿邪久郁,从热而化,是本病又一个重要的病理特点。患者常有目睛红赤、畏光、刺痛,口舌生疮,烦躁,多梦,手足心热,胃中灼热,小便黄赤,舌质红等火热之象。
二、验案举例
崔某,女,62岁。
初诊
(1998年1月2日):干燥综合征,口干夜晚明显,上腭舌体口唇明显,右目干涩,易起火疮,食纳尚佳,苔薄黄质暗,脉细。肝肾阴虚,气阴交亏,久病络瘀。生地15g,玄参10g,天、麦冬各12g,天花粉15g,知母10g,黄芪12g,生甘草3g,乌梅5g,川黄连3g,鬼见羽12g,枸杞子15g,丹参15g,升麻3g。
二诊
(1998年1月9日):益气养阴,酸苦清热,化瘀通络,口干舌燥及口腔上腭黏膜干燥均有减轻,右目异物感,饮水不多,大便两三日一行,不干,苔薄黄,质紫暗,脉细弦。原方加石斛12g,改黄芪15g,玄参12g。
三诊
(1998年1月16日):口腔干燥,多言后加重,两目干涩减轻,脘痞不舒,大便烂,日2~3次,食纳尚可,口黏,苔薄黄质暗红,有黏沫,脉细弦。肝肾阴虚,湿热内蕴,气不布津。藿香、佩兰各10g,泽兰10g,葛根12g,太子参10g,雷公藤5g,麦冬10g,天花粉12g,石斛12g,乌梅5g,生麦芽10g,生甘草3g,川连3g,枸杞子12g,生地12g。
按:该患者以口干、眼干,易起火疮,舌质暗,脉细为主要症状。属肝肾阴虚,气阴交亏,热蕴络瘀。以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酸苦泄热、化瘀通络为法,迅速缓解病情。组方以增液汤为主加入黄芪、枸杞子、天冬、石斛益气养阴,乌梅合甘草酸甘化阴,黄连、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鬼箭羽、丹参、泽兰化瘀通络,妙在升麻、葛根一以升清、引药上行,一以养阴清热,使精气上承,故口干诸症很快缓解。嗣后患者以脘痞便溏、口黏有沫为主要表现,故调整组方,稍减养阴之品,加入益气健脾、芳香化湿药物,如太子参、佩兰、藿香。根据病情的变化,抓主要矛盾,临证灵活组方,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后及转归】
燥证病初在经在表,体表燥热则口眼干燥,经络痹阻则关节肌肉疼痛。若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向愈,一般预后良好。但病久失治,势必入里,内舍五脏,则治疗棘手、难愈。
久病伤肺,阴亏津少,气失宣肃,可出现咳嗽、喘证;久病伤肝,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又可致胁痛、癥积;病之晚期出现脏腑气血亏虚的表现,则归属于虚劳的范畴。
【预防与调护】
本病病情易于反复,应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应慎起居,调寒温,避免风、暑、燥、火等外邪侵袭。
病情较重者,要适当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如葱、芥、韭、蒜、柑橘及羊肉、狗肉、鳝鱼等。常食用滋阴类的食物,如银耳、小麦、梨、葡萄、桑椹、燕窝、蜂乳、鸭肉、鲜藕、荸荠等。不宜服用偏于温性的保健品。
关于虎杖苔怎么弄好吃,干燥综合征眼睛干怎么办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